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帶蓋,蓋成鐘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元代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等釉色。 明清梅瓶:多用于陳設,器形由修長秀麗變?yōu)榉拾S碩,多抬肩,最大腹徑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蓋,形體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輕盈秀美?! ∶髑迕菲吭谄餍紊下杂袇^(qū)別,明代梅瓶,肩部較豐,脛部肥碩。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以景德鎮(zhèn)窯制品最佳,有各色釉和彩繪裝飾。其中,肩部有墨書或青花楷書“內府”二字者,是宮內用器。清人因瓶口小僅能插入梅花枝而叫“梅瓶”。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fā)展,有的向瘦長型發(fā)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qū)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