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書屋http://392766.taobao.com/靈光書屋http://392766.taobao.com/靈光書屋http://392766.taobao.com/作者簡介1、戴爾 布斯的寫作范圍涉及文化、媒體、信仰以及商業(yè)。他為各種媒體撰稿,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美國企業(yè)》以及《首席執(zhí)行官雜志》。布斯因為報道通用汽車于1986年被雜志提名為普利策獎候選人。布斯是威斯康星州人,曾在佛羅里達州的密爾沃基和圣彼得堡擔任報紙編輯。布斯全家現(xiàn)住在密歇根州羅徹斯特山。2、鹿永建 學習愛?守護家 行動發(fā)起人,作家,新聞評論員。1964年生于江蘇沛縣教育世家,1986年山東大學畢業(yè),在新華社觀察中國社會20年,探索心靈安寧之路。圍繞理想的中國人當有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家庭關系,發(fā)表作品數(shù)十萬字。2006年 國際家庭日 前發(fā)起 學習愛 守護家 行動,倡導從家庭入手,養(yǎng)成健全人格,開創(chuàng)美好人生,建設和諧社會。他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兒子8歲。 內(nèi)容簡介詹姆士 杜布森(JamesDobson)被譽為美國頭號心理學家、家庭問題的最高顧問,他的事業(yè)是為兒童和家庭提供幫助。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 美國福音派最有影響力的25位人士 ,杜博士榮居 最有影響力的第二位 。支持者稱贊他的道德教導,批評家詆毀他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力,不管怎樣,杜博士是名 強打型球手 ,其影響力滲透了美國現(xiàn)代文化的各個角落。此書使你更多地了解杜博士 他的童年生活、他所深愛的家人,以及 愛家協(xié)會 的30年歷程,遍及全球的家庭服務和它對美國社會政治的深遠影響。普利策獎提名人戴爾 布斯與中國新華社新聞評論員鹿永建從各自不同的文化視角展現(xiàn)杜博士人生的各個側(cè)面?!?jīng)是一位留守兒童,他的父親放棄了輝煌前程回家,挽救了他的心靈,而中國目前有2000多萬名這樣的留守兒童;▲他是獨生子,與中國的獨生子女有著相似的境遇;▲他是一位美國人,卻與中國的家庭有著根深蒂固的聯(lián)系。他的心歸向家庭,永遠如一 精彩片段第一章不同尋常的獨生子與他的好爸好媽樂隊的領袖累了雙眼不再炯炯有神但是他的精神在樂聲中流淌他的歌聲在我心中徜徉我曾經(jīng)萎靡但是,如今我正在效法他我已成為了他生命的再現(xiàn)謹此獻給樂隊的領袖 《樂隊領袖》,丹?法格爾伯格(DanFogelberg) 今天的詹姆士 杜布森博士是美國家庭的保護者,他的名字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家喻戶曉;他的書籍被擺放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大中華地區(qū)數(shù)以億計家庭的書架上;他的廣播節(jié)目以世界多種語言傳遍地球的各個角落??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個獨生子,還曾經(jīng)是一個可憐巴巴的留守兒童?這個生性倔強的男孩子,在青春期的那幾年,也曾游走于危險的邊緣。無意中將他置于困境之中的是他父母,但是以極大的愛、智慧和犧牲把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的更是他的父母。杜布森家族熱心教會工作由來已久,代代相傳。1900年初,杜布森母親的曾祖父GW麥克魯斯基和他的女婿邁克爾 迪林漢姆創(chuàng)立了拿撒勒教會。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父親老詹姆士出生于1911年,在5個男孩中排行最小,其中2個哥哥是雙胞胎。老詹姆士嶄露藝術天賦,進入匹茲堡藝術學院。大學期間他獲得了學院中的最高榮譽。1934年,他和牧師的女兒莫特 迪林漢姆結婚。老詹姆士年輕時雖然藝術才華橫溢,也希望以其藝術專長謀職,但是,最終他當上了一名牧師。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被人稱為 皮鞋腳趾部分沒有皮子的人 。人們以此稱呼他,是因為他長時間跪下來禱告,禱告時跪的姿勢使得皮鞋前端的皮子磨損。在第一年的全職服侍中,老詹姆士總共領取了429美元的工資。那時他24歲,他把工資中的352美元又奉獻給了教會,這樣的慷慨和大方對他兒子的影響意義深遠。小杜布森降生在一個敬虔、恩愛的家庭,他父母之間的關系親密無間,讓人羨慕。他被父母親昵地稱為 吉姆 。一位熟悉他們家的女性這樣描述老杜布森夫婦, 當莫特進屋的時候,老杜布森馬上就變得精神煥發(fā),就好像通電的圣誕樹一樣。 她語氣肯定地說, 我從沒見過一對夫妻像他們這樣彼此相愛。 小吉姆于1936年4月21日經(jīng)剖腹產(chǎn)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由于分娩過程極為艱難,醫(yī)生建議老杜布森夫婦不要再懷孕了,結果小吉姆成了家里的獨生子。HB倫敦是小杜布森的表弟,也是最好的朋友,他比小杜布森晚出生八個月。倫敦的母親是小杜布森的母親莫特的妹妹,大部分的假期小兄弟倆都待在一起。倫敦也是個獨生子。老詹姆士和莫特?杜布森之間深厚的夫妻感情給童年的杜布森提供了堅實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的婚姻模式成了日后杜布森婚姻生活的楷模,杜布森后來還把這個模式應用在婚姻輔導中。這樣的好日子一直到杜布森6歲那年。家庭決定未來:家庭保護者杜博士傳第一章不同尋常的獨生子與他的好爸好媽?小杜布森進入小學校門的時候,他那相親相愛的父母正面臨極其困難的選擇。這一邊,他的爸爸作為牧師,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須四處巡回講道;而另一邊,他們的寶貝兒子卻必須固定在一個地區(qū)上學,這可真是一大難題。對于莫特來說,一邊是希望福音工作日益興旺的丈夫,另一邊是需要照顧的年幼兒子。在這兩難的選擇中,她選擇跟隨丈夫,離開了年僅6歲的吉姆,把他寄養(yǎng)在阿肯色州溫泉市的姨姥姥家中。小杜布森在那里上小學一年級。小杜布森這樣談起他的父母: 不管我爸爸去哪里,我媽媽都陪伴著他,并且在教會唱贊美詩,彈鋼琴。他們在感情上相互依靠。所以我必須待在姨姥姥家。我的父母跟我擁抱,說愛我,告訴我說他們隔一兩個月會回來看我一次。隨后的某個晚上,他們開車離去了。我坐在地板上,四周一片黑暗,覺得被愛我的父母丟棄了,心情非常沮喪。 一個6歲的男孩,本來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可是一下子,父母離他而去了,留下他孤獨一人。這樣的經(jīng)歷是刻骨銘心的。 那一年我非常難熬。 今日功成名就的杜布森對于當初這樣的經(jīng)歷仍然難以忘懷。杜布森的親戚盡了最大努力照顧他, 但是我記得有一次萬圣節(jié),他們壓根兒沒想到要為我準備一個南瓜。 他回憶道。自然,誰能夠代替孩子的父母呢?沒有人能夠!盡管那一年他的姨姥姥很努力地引導他,但是杜布森還是在走下坡路。 我變得非常令人討厭。 杜布森回憶道: 我當時是教會和鄰居中的搗亂分子。老師向我的姨姥姥告狀,而街坊鄰里的孩子們都覺得我太粗魯了。但是我有借口:我被拋棄了。我不生父母的氣,我只是太想他們了。 杜布森理解他的父親, 他太需要我的媽媽了,以至于沒有媽媽的幫助,他不能做福音的工作。我和我爸爸兩人都需要她。 據(jù)HB倫敦回憶,當時杜布森因為父母的離開而感到 困惑和煩惱 。他說: 吉姆被留給了老人,住在陌生的社區(qū),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那一年他沒有什么朋友。 杜布森這一年的處境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的處境,中國農(nóng)村這樣的兒童就有2000多萬。因為中國的工業(yè)化過程正在加速,眾多年輕人從廣大農(nóng)村進入城市打工,希望為自己的孩子將來的遠大前程打下基礎。但是,他們所走的第一步是有問題的,那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家,讓自己的老人帶。2000多萬留守兒童指的是農(nóng)村中的留守兒童,實際上,城市中也有留守兒童。為了攀登事業(yè)高峰、移情別戀、忙于自我享受,等等,一部分城市中的年輕父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只在周末履行短暫的責任;還有一部分父母,將孩子交給幼兒園全托,美其名曰: 讓孩子鍛煉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個6歲的小吉姆坐在地板上,周圍黑漆漆的,他覺得被愛他的父母遺棄了,心里很難受。這正是中國2000多萬留守兒童的寫照:那些孩子坐在屋子里,感覺被遺棄了,心情沮喪,不知愛在哪里。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那段時間,杜布森的親戚不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屬靈的生命中都盡最大努力使小吉姆不偏離正道。積極的一面是,小杜布森身上表現(xiàn)出對弱勢群體的憐憫。當時是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激烈進行的時候。杜布森回憶道: 我們的鄰居中有一個跟我一般大的意大利男孩,其他孩子們叫他意大利佬。我沒有了令我舒適的環(huán)境覺得很孤獨,他也很孤獨。我和他成為了好朋友,因為我同情他的遭遇。 好在老杜布森是一個敏感的人。他在忙碌的宣教生涯中,常常抽時間回來看他親愛的兒子。但他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兒子越來越像姨姥姥和姨姥爺,而不像父母了。每次短暫的相聚都讓小杜布森十分開心,但是,時間太短暫了。剛讓他嘗到父母雙全的滋味,接下來又是痛苦的分離。那種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實在刻骨銘心,被周圍的人稱為 壞孩子 的小杜布森怨氣十足。慶幸的是,小杜布森因為想到這樣與父母分離的日子遲早會過去,而沒有滋生仇恨。昔日的 壞孩子 變成了今天的親子教育專家,當日的 受害者 變成了今日捍衛(wèi)傳統(tǒng)的全職母親的領軍人物。關鍵在于,他的父母沒有讓他的缺乏持續(xù)太久。他們很快就開始補救了!在這緊要關頭,杜布森的媽媽和爸爸采取了彌補行動。他的父親在俄克拉荷馬州的貝薩尼買了一棟房子, 讓我母親陪著我在那里度過了接下來的11年。我父親獨自巡回宣道,這對他來說很不容易 。小杜布森今天對他父親贊不絕口,與他父親多年前做的自我犧牲有極大關系。杜布森的留守兒童生涯只過了一年時間,他那親愛的、美麗的母親就回到了他的身邊。小杜布森的成長環(huán)境突然之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主要由母親養(yǎng)育的孩子,一個在愛與管教之間被塑造的男孩。這樣的故事,值得中國眾多留守家庭和從事家庭關懷工作的專業(yè)人士去思考、揣摩、仿效。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jīng)把留守兒童作為一個重大問題提出來。舉國上下很多人都在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忙碌。在安徽有一位叫王直的七旬老人,他辦的助學中心解決了數(shù)百位留守兒童的問題;四川有一個地方則探索由當?shù)氐墓簿靵碡撠熯@些孩子的品行成長,等等。但是,人們往往沒有想到,問題要得到解決,最簡單的也是最好的辦法是:父母重新回到孩子的身邊,或是父母將孩子帶在身邊。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父母!沒有任何機構能夠代替家庭教育!眾多中國父母在這個問題上犯糊涂!更可悲的是,中國很多城市中,那些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也在把孩子趕到寄宿學校和老師身邊去,而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父母都不會采取杜布森父母那樣果斷的行動。從孩子出生到18歲這段時間里,把你的孩子養(yǎng)育成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等孩子長大了,你有時間去從事你的事業(yè)。這是杜布森在他的書中和大大小小的講座中反復強調(diào)的,顯然這是從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中總結出的至理名言?;氐絻鹤由磉叺哪鬲q如一口愛的甘泉,滋潤著小杜布森的心田和生命。潛移默化中,她也把她性格的優(yōu)勢傳給了兒子。她天生風趣幽默、外向、干練、健談,善于社交。秉承了母親性格的杜布森這樣回憶道: 她喜歡請大家吃飯、開派對,為她的家人做飯,還總是幫助她的朋友們。 瑪格麗特?史密斯說: 每一次大伙兒在一起的時候,她總會講一些傳道的趣聞。吉姆就跟他的媽媽一樣。他希望像他的爸爸那樣安靜,但是他的爸爸太安靜了,難得開懷大笑。 小杜布森回憶說: 我的父親不是一個善于社交的人,他常常一個人待著,有時他會情緒低落。 的確如此,老杜布森內(nèi)心的掙扎主要是他的自尊心問題。他的兒子在以后的講課中將這個問題視為年輕人的主要問題。小杜布森對雜志記者說: 他絕不會寫一本書,不是因為他不會寫書,而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很低,擔心感情用事地說出來的想法,別人不認同。 由于父親很長時間不在身邊,杜布森身上沒有父親這種性小吉姆與媽媽莫特在自家陽臺格缺陷,相反,母親風趣、健談的特性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莫特善于說服人。她只要看看孩子,努努嘴就可以讓他們做任何事情。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莫特塑造著吉姆的性格,使他充滿了活力和靈敏。她盡力為吉姆提供自由空間,這對于一個牧師家庭來說尤為困難,因為他們經(jīng)常搬家,在俄克拉荷馬州和得克薩斯州的小社區(qū)中搬進搬出。有一次搬家過后,小杜布森顯得格外孤獨。莫特悄悄地把一張20美元的鈔票放在小杜布森的手里,對他說: 拿去買你喜歡的東西吧。 這對于當時的生活條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尤其是對于他們家庭來說,真是一個舍不得的數(shù)目。杜布森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慷慨。杜布森是獨生子,又只有母親帶著他,他為什么沒有成為一個在溺愛中被慣壞的孩子呢?就是因為杜布森母親在管教孩子方面有特別的天賦,她在杜布森身上充分運用了管教才能,且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勇于管教》一書中,杜布森津津有味地談道:他的母親對他在完成作業(yè)時表現(xiàn)出的磨蹭或錯誤,顯得十分通情達理。 但是有一件事她會絕對強硬:她絕不容忍頂嘴。她知道小孩子背后說壞話和頂嘴是他們挑戰(zhàn)大人權威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一定要讓他們 熄火 。 他經(jīng)?;叵肫鹉赣H用鞋、皮帶,甚至是鑲有金屬物的腰帶管教他的情景。小杜布森說他從母親那里學到了大部分管教孩子的辦法, 她是從她的父母那里學到的。當時,這個方法是代代相傳的。父母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管教孩子是因為愛的緣故,一定要在管教和愛兩方面保持平衡。一旦失去了平衡,麻煩就大了。從我母親對我如此盡心盡責的行為中可以看出,她對教養(yǎng)孩子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我相信,為了我,她會毫不猶豫地付出生命,但是因為她愛我,所以她決不寬容無禮、背后說閑話和不順從。 就小杜布森的養(yǎng)育來說,老杜布森的親戚都盡力提供幫助。例如,他的叔叔定期為小杜布森存放5美元到一個特定的賬戶中。表弟倫敦介紹說: 我們倆高高興興地參加教會中的各種聚會、野營。我們兩人都是獨生子,在家中孤獨,喜歡聚會和交友。 顯然,杜布森與倫敦從小就成了好朋友,他們倆又都喜歡教會中的各項活動和聚會,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他們倆作為獨生子可能出現(xiàn)的自我中心和孤單郁悶。在中國,我們經(jīng)常覺得自己的獨生子十分孤單,但只是在感嘆,在抱怨。你是否嘗試過為你的孩子找伙伴?是否嘗試過在社區(qū)中建立孩子俱樂部?是否為孩子找伙伴的事碰壁過?獨生子女的諸多潛在的 獨 性,將在他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過程中顯露出來,成為人際關系的毒瘤。杜布森作為獨生子的童年故事,應成為對我們中國家長的警示;同樣是這位獨生子日后輝煌事業(yè)中顯示出的 與眾人良好的積極關系 ,應成為對我們中國家庭的祝福。母子兩人平靜的、充滿愛的生活在小杜布森長成一個半大小伙子時起了波瀾。在小杜布森16歲的時候,他母親開始鎮(zhèn)不住他了。他那時是一個又高又大的大男孩,男子氣十足,同時又是一個調(diào)皮搗蛋的主兒,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叛逆行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杜布森說: 我開始第一次對抗我媽媽,朝錯誤的方向游蕩,雖然還不算太糟糕,但已經(jīng)足夠令人頭痛了。當時我是這樣想的: 挺住,我就是要這么做。 我媽媽從來沒有把我的犟勁拿掉,當時她也沒有打算這么做。 這一回,他親愛的媽媽沒招了。是啊,一個在青春期的暴風驟雨中成長的男子漢,怎么會在母親的腳下俯首稱臣呢?有一天,杜布森的母親拿起電話,對他父親說: 我需要你。 老杜布森立刻作出決定,終止了他福音布道家不斷上升的光輝前程,賣掉了他們在貝薩尼的房子,舉家南遷,到了得克薩斯州的圣貝尼托,一個靠近墨西哥邊境的小鎮(zhèn)。杜布森的母親需要丈夫的幫助,杜布森更需要他的父親。一個青春期的男孩,此時需要的就是父親的榜樣和力量,需要父親幫助他12歲的吉姆與爸爸媽媽一起亮相度過那暴風驟雨般的青春期。所以,杜布森后來一次次地在廣播中、在面對數(shù)萬人的講座上、在他行銷千百萬冊的圖書中,向人們講述他父親為了他的成長而作出偉大選擇的故事。 當時我父親未來4年的復興會日程已安排好,但是他大筆一揮取消了所有安排,回家了。我們搬到了南方。他回到小鎮(zhèn),帶領一個小教會,好讓我有一個完整的家。他挽救了我。 他挽救了我。 這句話含義深長,令人浮想聯(lián)翩。如果杜布森的父親沒有在杜布森即將出錯還未出錯的關鍵時刻回家,那么,杜布森可能要出大問題了!他也許仍然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卻絕不可能成為現(xiàn)在這樣一位保護家庭的勇士,一位在美國乃至全球產(chǎn)生這么大影響的勇士。讀到這個地方,所有為人父的中國人都當思量:自己對孩子愛還是不愛?真愛還是假愛?如果真愛孩子,父母在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處于青春期這樣一個危險的年齡時,就要陪伴孩子渡過危險和難關。中國有許多當父親的覺得晚上回家吃飯是一件失敗的事,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是很自然的事;當母親的一邊埋怨男人為什么不能少喝一點,另一方面,又覺得男人路子廣。而那些為了事業(yè),與妻子和孩子分居兩地的家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杜布森父親所做的選擇,是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杜布森博士能夠成為家庭的保護者,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奇妙在于,他的父母不是一開始就像他的一生所反復強調(diào)的那樣,在孩子從出生到18歲的那段時光里,把培育孩子當成頭等大事。但是,當他的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非常需要他們時,他們經(jīng)過思想斗爭,最后果斷地作出犧牲,選擇將孩子的成長作為頭等重要的事情。這樣的經(jīng)歷,使杜布森對于他的父母充滿感激,而且告訴我們中國家長,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獨生子,不管你是否虧欠了自己的孩子,只要你明白過來,暫時放下你所孜孜以求的遠大前程,把你的愛正確地給予孩子,永遠都不會太晚!你的孩子將永遠感激你,而你可以永遠地祝福你的孩子?,F(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小杜布森身上到底有哪些老杜布森的烙印和祝福。盡管小杜布森大部分少年時光在媽媽帶領下度過,但他父親依然對他影響最大,他們在一起的甜蜜抵消了父親不在身邊的痛苦。杜布森非常珍惜父親每月一次或每六周一次在家小住幾天的時光,他們常常待在一起幾個小時不分開,常常是在車庫里一起修修補補。父親也教兒子打網(wǎng)球,很認真地訓練這個高大的、有田徑天賦的兒子怎樣打網(wǎng)球,并告訴他這項新興運動的美妙之處。很多時候,在清涼的早晨,附近森林里的花栗鼠和小鳥啾啾的時候,他們父子倆就出去打獵了。每當這時,老杜布森都會感嘆上帝創(chuàng)造的偉大。小杜布森說: 就是那些清晨時光滋養(yǎng)了我們父子彼此間的深情厚愛,并為我們一生的親密關系奠定了基礎。如此親密的、合二為一的關系使我將他當作了學習的榜樣,也使我將他的價值觀當作我的價值觀,將他的夢想當成了我的夢想,將他的上帝當作了我的上帝。 小杜布森對他的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都知道老杜布森把相當一部分來自復興會的收入奉獻給了那些比他更需要錢的人。小杜布森記得全家人不止一次地為經(jīng)濟上特別的供應而禱告。有一次,小杜布森相信上帝親自幫助了他們:他們收到了一張1200美元的支票,是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紅利, 這些錢緩解了我們當時的困境 。另外,老杜布森的父親在1935年去世時留給了他們一小筆遺產(chǎn),也幫助了他們維持生活。小杜布森回憶道: 我們在飲食方面比我的一些朋友要好,我們家還可以一起去度假,但是我的玩具比別人的都少。我朋友的父親都是生意人,他們的房子比我們的大,條件比我們好。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受苦受難的人。 3歲的小吉姆在自家門前擺起俠客姿勢小杜布森漸漸長大,開始和父親討論重要書籍和重大問題。這種交流讓杜布森逐步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屬靈的敏感和睿智。老杜布森讀書范圍很廣,包括醫(yī)學、生物化學、天文學、社會學、音樂等等。在他父親的葬禮上,小杜布森對在場的人說:他的父親在一把大椅子邊上放著一本關于DNA分子結構的書。書旁放著他父親的讀書筆記,里面記著人體包含的20個基本氨基酸及其包含的遺傳密碼。他把這些密碼稱為 上帝的四字密碼 。 我的父親無論在屬靈生命方面,還是在知識方面都可能比我更勝一籌。 老杜布森沒有放棄他的藝術天賦,他是圣地亞哥市波特拉瑪拿撒勒大學的教授。在他快退休時,他還成為位于堪薩斯州歐拉斯中部的拿撒勒大學的藝術和歷史學教授。杜布森沒有繼承父親的藝術天賦,但受到了老杜布森其他方面的影響:抓住主題和要點,不解決不掌握不罷休。倫敦說: 吉米叔叔會對某些事感興趣到入迷的程度,例如學習打網(wǎng)球,或是研究天文學、地震學等等,都是如此。他的這種特質(zhì)也遺傳到了小吉姆身上。他對吉姆的期望很高。 杜布森早期表現(xiàn)出酷愛歸納的特點,常常記錄他父親給他講的有關生命和上帝的觀點。事實上,父親豐富復雜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寬廣的知識面,在杜布森開始寫作初期,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回報:老杜布森是小吉姆最初的讀者,有時候還是他專業(yè)期刊、研究論文甚至是書稿的編輯。小杜布森在父親的葬禮上說: 幾乎沒有人意識到,我大部分的寫作內(nèi)容實際上表達了我父親的觀點和教導。 杜布森說: 他的某種感染力,對我起著巨大的影響。有時我聽他講道,是我以前聽過的,但是我仍然會哭。我對我父親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老杜布森晚年,他對于小杜布森的祝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那是在他的禱告中完成的。1977年9月,老杜布森心臟病發(fā)作住進了醫(yī)院。接待杜布森的醫(yī)生告訴他,他的父親可能活不過那天晚上。杜布森和雪莉馬上終止了在圣安東尼奧舉行的得州小兒科協(xié)會演講,登上了去堪薩斯市的飛機。醫(yī)生還告訴杜布森,他的叔叔于當天上午10∶30在這家醫(yī)院辭世了。那天下午,杜布森夫婦走下飛機的時候,別提有多害怕和多悲傷了。但是,他們很快得知老杜布森精神漸漸恢復,病情穩(wěn)定。實際上,他已經(jīng)完全恢復了知覺,迫切地等待著小杜布森夫婦的到來。父子非常珍惜隨后的每一天,因為他們不知道剩下的時間有多長。12月4日,距離第一次住院79天,老杜布森心臟病復發(fā)。這一次他沒有恢復過來,去世時只有66歲。 詹姆士?杜布森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如果他現(xiàn)在坐在我們中間聽我們這樣稱贊他,他一定會覺得難為情。我父親有不少缺點,正如你我一樣。但是我愛他,可能比其他的兒子更愛自己的父親。 ?家庭決定未來:家庭保護者杜博士傳第一章不同尋常的獨生子與他的好爸好媽?小杜布森為他父親寫了篇悼文,文字優(yōu)美,情感真摯,恐怕要過許多年以后才有人能寫出像杜布森寫他父親這么感人的悼文了。1982年,民謠歌手丹?法格爾伯格為他的父親寫了《樂隊領袖》這首歌,旋律令人心碎,這首歌入選了當年的十大金曲。在杜布森看來,丹 法格爾伯格的歌曲好像也在寫他的父親,歌中唱道: 他以溫柔之手雕刻靈魂,多年之后我才明白。 小杜布森告訴大家這首歌對他的感動有多大,他在愛家協(xié)會廣播中讀了全部歌詞,最后他這樣總結自己的父親: 他是我們樂隊的領袖。 1985年,杜布森終于知道了他父親對他另有極大的遺愿,他是在收到艾琳 斯萬的來信時才知道的。艾琳是小杜布森的姑父吉米?麥克格勞的妹妹。1977年老杜布森和艾琳的哥哥一同住院的時候,艾琳陪在兩人身邊。 艾琳跟我講了一些過去不方便說,直到父親去世7年后才能說的事情。 艾琳說在老杜布森沒有犯心臟病之前,曾經(jīng)連續(xù)三天三夜地為艾琳的哥哥,他妹夫的疾病禱告,也為他自己禱告,希望上帝能讓他活得更久,以帶領更多的人得生命。杜布森說: 艾琳告訴我說,我父親禱告到第三天清晨,他說上帝對他說話了。我的父親不經(jīng)常說這樣的話,他絕不會隨便亂講。如果說上帝對他說了什么,那么你可以確信,上帝真的跟他說話了。 上帝這樣對我父親說: 兒子,我聽見了你的禱告。我應許你的請求。將有成千上萬人改變生命,從全美國直到全世界,但是這個任務不是由你,也不是由你的妹夫來完成,而是由你的兒子來完成。 第一次,我知道了愛家協(xié)會不是我個人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我說要有就能有的,也不是我心想事成、妙筆生花的結果,愛家協(xié)會是上帝垂聽我父親禱告的結果。 1980年,丈夫去世幾年以后,莫特從堪薩斯州搬到了距離兒子和家人不遠的南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住宅區(qū)居住。莫特 杜布森于1988年去世。 目錄Catalog 第一章不同尋常的獨生子與他的好爸好媽第二章愛情使命第三章《勇于管教》吹響號角第四章丈夫父親作家演說家第五章麥克風前的杜博士(51)第六章采訪死刑犯:暴力色情如何使人墮落第七章天才的社會企業(yè)家第八章科羅拉多,我們來了!第九章杜博士管理法則第十章天生政治家第十一章先知顧問總統(tǒng)制造者第十二章粉碎壓力第十三章杜博士非同尋常第十四章一根銀線:杜博士的妻子雪莉第十五章家庭導師持家有方:杜博士的兒女第十六章 杜博士不是中國人嗎? 第十七章美國家庭危機仍在繼續(xù)第十八章迎戰(zhàn)中國家庭危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