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六卷【圖書編號】25671【圖書冊數(shù)】全六卷16開精裝【出版社】于立文【本書作者】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圖書價格】定價:¥1880.00元 現(xiàn)價:¥660.00元 本次出版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墨跡本。我們從故宮博物院和全國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中逐一搜輯,并按《三希堂》原帖編排,進(jìn)行技術(shù)處理,終于使《三希堂法帖》以墨跡本形式重見天日。與拓印本相比,墨跡本不僅點畫清晰,生動傳神,而且白底黑字,疏朗耐讀。精美的版式,更使這些歷代相傳的希世之寶精美典雅,熠熠生輝,成為書法愛好者臨習(xí)這些法書的最佳范本同時也是極好的收藏品。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初年由乾隆皇帝救令朝臣編刻的一部大型叢帖。乾隆皇帝本人是一位書法愛好者,日理萬機(jī)之余,潛心臨池,遍習(xí)諸家,故其書法溫潤妍媚,閑雅有致,在歷代帝王中實屬上品。乾隆又搜集前賢法書。明朝滅亡之后,許多宮殿舊藏流于民間,清代康熙之后,便多次下詔搜討。至乾隆而更加著意,故使不少歷代名家墨寶羅致于宮廷。其最為珍貴者,屬晉代至清中葉流傳近一千五百年的書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及王獻(xiàn)之《中秋帖》。王氏書法也是乾隆皇帝最為喜愛,心追手摹,用力最多的。所以,這幾件稀珍寶被乾隆收藏于故宮的養(yǎng)心殿內(nèi),極為寶愛。乾隆十二年,大學(xué)士梁詩正等受命編次內(nèi)府所藏魏晉至明代書家墨跡鉤摹鐫刻上石時,乾隆便親自取名為 三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的特諭,也刻于《三希堂法帖》卷首。 《三希堂法帖》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叢帖。在古代,由于印刷技術(shù)的落后,加上寫在紙上的法書極不易保存,所以好的書法作品很難廣泛流傳。北宋初年,太宗命大臣將宮內(nèi)所藏歷代法書匯刻為《淳化閣帖》,是為大規(guī)??烫?。以后皇家和私人也有不少叢帖問世,這些叢帖極大地促進(jìn)了書法的普及。但以規(guī)模而言,《三希堂法帖》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者,可以說集歷代叢帖之大成。該帖共收入從魏晉到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340件,分楷、行、草三種。另有歷代名家、收藏家題跋200多件,收藏印章160。多方。其所收作品均按歷史順序編排,幾乎囊括了當(dāng)時清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歷代名家的法書墨跡精品,這些書家,歷代都是書法愛好者學(xué)習(xí)的榜樣,如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quán)、楊凝式、李建中、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宋徽宗、宋高宗、吳踞、鮮于樞等由于是皇家刻石.皇帝特諭,梁詩正等又是當(dāng)時書法史家,所以《三希堂法貼》選擇極精。上石之后,廣泛流傳,成為海內(nèi)書法愛好者向往和搶購的對象。但刻石拓印本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視覺上不舒服,黑乎乎一片。其次,不論刻石水平有多高,和原墨跡相比,神采上要差一大截。練習(xí)者不容易從拓本體悟到原法書的神韻。所以,練習(xí)書法,一定要用墨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