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鐵塔》最動人的親情 ▲親情的描寫,最平凡也最能勾起巨大的情感。 一個最平淡無奇的親子故事,卻往往最能讓人感同身受,這也正是《東京鐵塔》最大的魅力。 暢銷兩百多萬本的日本小說,在改編成電影時,更造成了多家戲院場場爆滿,作者透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以細膩平實文字描寫自己與母親,不時還夾雜著偶爾出現(xiàn)的父親;一段與父母相處的平凡生活,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觸到心中最深的感動。以日本的東京鐵塔為中心,圍繞在塔底下的不是浪漫虛幻的愛情故事,而是你我都有、最平凡、卻也最貼近的─親情。故事從主角的三歲記憶說起,媽媽帶著自己離開了藝術(shù)家脾氣的爸爸,回到外婆家。父母分居,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的孩子,難免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更多時候得面對母親忙於賺錢養(yǎng)家,而忽略了自己;諸如此類的狀況,彷彿就像身旁的朋友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那般親近,讓人不自覺地落入故事情節(jié)。作者LilyFranky在專訪中曾表示:「這部小說雖然是我寫的,但完成後感覺卻像是其他人的故事?!辜幢忝總€人都有著不同的親情故事,但媽媽卻是總會出現(xiàn)的固定班底。在閱讀完、闔上書本後,所引發(fā)的不只是內(nèi)心深刻的情感,同時也令人不禁地想起自己的媽媽。經(jīng)歷離開才感受真正歸屬任性的孩子之所以毫無顧忌,是因為背後總有雙包容的手。主角的性格,就像一般人一樣;高中時期,叛逆、不肯唸書,出外求學(xué)以後,也總是過著超支、糜爛的生活,但媽媽卻總是無怨無悔,打著好幾份零工,賺取微薄的薪水,自己三餐不濟,為的只是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xué)。一聽到孩子生病,便趕搭早班車來照顧,即使犯再多的錯,卻也只是笑著默默承受,聽起來有些過分溺愛,但相較於書中父親總是用金錢表示偉大的行徑,時間與行動,更突顯了母親無私的奉獻,如同書中所提到:「老媽的人生連十八歲的我看起來都覺得渺小,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都切下來分給我了?!棺畛踉跂|京鐵塔下的小房間、外婆家、學(xué)生食堂旁的小屋、親戚家,到後來離開媽媽,到外地求學(xué),主角似乎早已遺忘哪裡才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又或許總是畏畏縮縮生活,讓他從不覺得這些地方會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就如同浮萍飄盪水面,不僅迷失方向,更遺忘了家的歸屬感。直到他再度回到東京鐵塔底下,即便充斥周圍的淨(jìng)是灰色的空氣、惱人的噪音,但卻是真正屬於母子倆的家。相較於付出甚多的媽媽,父親之於主角,儼然僅限於一張紙所維繫的親屬關(guān)係。偶爾現(xiàn)身問候,讓他幾乎遺忘父親的存在,或許是為了母親,平時也刻意不提關(guān)於父親的種種,直到母親罹患癌癥,父親再度出現(xiàn),三人才得以團聚。作者無法否認母親仍然深深愛著父親,而三個人的家,才是真正完整的家,即便他從不認為家裡需要父親。家,似乎不侷限於特定的地點,它是由跟誰一起生活而被定義。從三歲離開父親後,就跟著母親到處漂流,最後定居在熱鬧喧嘩,卻又顯得陌生的都市之中。對主角而言,所謂的「家」,不過就是下班後,吃著母親所做的家常便飯,偶爾配上媽媽親手醃製的醬菜,飯後閒話家常一番;即便是如此的平凡,卻幸福洋溢。家,之所以讓人覺得溫暖,是因為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