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屬于黃茶。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 金鑲玉 。 金鑲玉色塵心去,川迥洞庭好月來。 君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茶帶入西藏。 簡介: 特點:全由芽頭制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久置而其味不變。沖泡時可從明亮的杏黃色茶湯中看到根根銀針直立向上,幾番飛舞之后,團聚一起立于杯底。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jié)前后7-10天內,還規(guī)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fā)紫、不合尺寸等?! 【接置赐ド剑瑸楹显狸柺芯絽^(qū)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三月至九月間的相對濕度約為80%,氣候非常濕潤。春夏季湖水蒸發(fā),云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huán)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歷史: 君山銀針始于唐代,清朝時被列為 貢茶 。據《巴陵縣志》記載: 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 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十八斤。 谷雨 前,知縣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 白毛茶 。又據《湖南省新通志》記載: 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 古人形容此茶如 白銀盤里一青螺 。 清代,君山茶分為 尖茶 、 茸茶 兩種。 尖茶 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 貢尖 。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白毫如羽,芽身金黃發(fā)亮,著淡黃色茸毫,葉底肥厚勻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變其味。沖泡后,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特點: 芽頭茁壯,緊實而挺直,白毫顯露,茶芽大小長短均勻,形如銀針,內呈金黃色。飲用時,將君山銀針放入玻璃杯內,以沸水沖泡,這時茶葉在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踴躍上沖,懸空豎立,繼而上下游動,然后徐下沉,簇立杯底。軍人視之謂 刀槍林立 ,文人贊嘆如 雨后春筍 ,藝人偏說是 金菊怒放 。君山銀針茶汁杏黃,香氣清鮮,葉底明亮,又被人稱作 瓊漿玉液 。 工藝與儲藏:工藝 君山銀針的采摘和制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只能在 清明 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guī)定: 雨天不采 、 風傷不采 、 開口不采 、 發(fā)紫不采 、 空心不采 、 彎曲不采 、 蟲傷不采 等九不采。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一斤銀針茶,約需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只能采摘鮮茶200克,制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制成。貯藏 將石膏燒熱搗碎,鋪于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將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只要注意適時更換石膏,銀針品質經久不變。 制作工序:君山銀針制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歷時三四天之久。殺青 在20 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 先高(100~120℃)后低(80℃) ,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后,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鐘,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fā)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攤涼 殺青葉出鍋后,盛于小篾盤中,輕輕楊簸數次,散發(fā)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鐘,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于,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fā)暗。初包 初烘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內,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fā)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后,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C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當延長。當芽現(xiàn)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復烘 復供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蒸發(fā)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為宜。下烘后進行攤涼,排涼的目的與初烘后相同。復包 方法與初包相同。歷時20小時左右。待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即為適度。足火 足火溫度50~55℃,烘量每次約0.5公斤,倍至足干止。 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歡之。 獎項: 君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沖泡: 君山銀針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黃茶,它有幽香、有醇味,具有茶的所有特性,但它更注重觀賞性,因此其中沖泡技術和程序十分關鍵。 沖泡君山銀針用的水以清澈的山泉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蓋。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徑4-6厘米,每杯用茶量為3克,其具體的沖泡程序如下:用開水預熱茶杯,清潔茶具,并擦干杯,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豎立。用茶匙輕輕從共罐中取出君山銀針約3克,放入茶杯待泡。用水壺將70度左右的開水,先快后慢沖入盛茶的杯子,至1/2處,使茶芽濕透。稍后,再沖至七八分滿為止。約5分鐘后,去掉玻璃蓋片。君山銀針經沖泡后,可看見茶芽漸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瑩的氣泡。君山銀針是一種以賞景為主的特種茶,講究在欣賞中飲茶,在飲茶中欣賞。剛沖泡的君山銀針是橫臥水面的,加上玻璃片蓋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產生氣泡,猶如雀舌含珠,似春筍出土。接著,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氣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當啟開玻璃蓋片時,會有一縷白霧從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緩緩消失。賞茶之后,可端杯聞香,聞香之后就可以品飲了。